大项目“上新”,马鞍岛的“深圳味”更浓几分。
最近,两大商业综合体项目亮相中山翠亨新区:中兴智慧城·懿港汇YEE PARK以及深业集团“城市级产品线”项目“湾中上城”。两大项目均由深圳投资方运营。
随着深中通道建成通车,深圳项目正越来越频繁地“登陆”中山。深中携手在中山城市板块“填格子”,背后是一场规划一体化的双城“共舞”:
前不久,《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下称《深圳总规》)及《中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下称《中山总规》)相继印发,揭开了深中“双城CP”(CP为couple的缩写,即“组合”)的同城进化序章——
从深中通道的物理连接,到产业体系重塑、城市形态迭代的系统性融合。对照深中两市“总规”,可以从“融合”“联通”“辐射”三个关键词当中,发现深中重塑大湾区“黄金大动脉”的新线索。
融合:珠江口东岸人气向西“渗透”
站在中山翠亨新区马鞍岛的深中通道日出观赏点,远眺珠江口东岸,20多公里外,深圳前海的城市天际线似乎近在眼前。而在眼下,珠江口对岸的人气已经“渗透”到马鞍岛,深圳生活圈已经“扩展”到中山——
这个清明假期,大批游客打卡位于翠亨新区的日出观赏点大草坪,路边停放的很多是粤B牌照车辆;
越来越多的新“岛民”也开始入住新房、开启跨城通勤,深圳“打工人”周末便来到中山的海边“充电”“回血”,深中同城生活已经开始具象化。

天气晴好时,从翠亨新区马鞍岛可以看到深圳前海的城市天际线。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实际上,“扩展区”的畅想,在新版的《深圳总规》中已经有所体现,其中明确提出了深圳“都市核心区”的进一步“扩圈”:
此前,深圳的都市核心区范围以深圳南部、毗邻香港的福田区与罗湖区为主,而全新的都市核心区则向西部沿海地区扩展,纳入了前海、宝安区、南山区的更多区域。“扩圈”后,深圳都市核心区呈“L”形,打破了过往单中心的格局,西海岸成为深圳的战略新支点。
根据《深圳总规》中的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图,深圳的都市核心区面向珠江口西岸标注了指向中山等地的箭头,指明了深圳向西对接珠江口西岸城市群的区域联系方向。

《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区域协同发展示意图。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中山总规》则划出了中山“东承”的重点:从岐江新城到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三核”一路向东,翠亨新区尤其是马鞍岛更是成为实施“筑核”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功能的桥头堡。

《中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市域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规划图。
深圳向西“扩圈”,中山向东挺进,两地正融合成为一个“超级跨海都市圈”。
根据《深圳总规》,深圳提出了“打造超级湾区都会”的构想,前海湾将重点发力营造国际化的都市意象和多样的连续滨海公共休闲体验。从功能规划、景观设计等角度看,深圳西部、中山东部的规划一体化水平正不断提升:
两地沿海地区几乎全域开发,其中深圳宝安西湾红树林公园、宝安中心、欢乐港湾等一连串场景,已经成为这一“超级湾区都会”的头号符号;另一边,伴随着深中通道开通、中山马鞍岛上日出观赏点等打卡点开放、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相继落地,中山以马鞍岛为核心打造滨海城市的步伐再进一步,为“超级湾区都会”营造珠江口西岸的独特风光。
通过实地走访、对比深圳前海和中山翠亨新区两地的城市建设还可以发现,相对后发的翠亨新区,其城市规划设计正不断靠拢前海:海岸线沿线规划建设绿地、公园,留出连片的滨海景观;沿线布局文旅、商业综合体项目;产业布局以科技创新为主,规划建设外观独特、功能多样的高端写字楼。
从跨江对接到“连体发展”,深中正塑造一个世界级湾区“融圈”的新范式。
联通:“大道”串起两地发展轴线
“融圈”从蓝图走向现实的背后,深中通道无疑是最关键变量。
“超级工程”的通车,使得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成为深圳、中山瞄准未来发展重心作出的共同战略部署。
根据深圳与中山的新版“总规”,两市均“向海”作了重点部署。不同的是,深圳在西海岸沿线构建起南北走向的多核心轴线,中山则沿深中通道、中开高速规划了东西走向的“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轴”。
两座城市重点“押注”的两条重磅轴线,最终经深中通道交汇串联。
在深圳一侧,其西海岸叠加了“都市核心区”“超级湾区都会”“西部创新活力湾区”等定位,其自北向南分别规划了宝安北中心、机场东、前海中心、蛇口等功能中心与节点,以及会展海洋城、铁仔山新兴产业基地、综合性创新核心区等科技创新空间,将成为集优质产业、交通枢纽、公共服务、滨海景观等于一身的城市功能“六边形战士”。
在中山一侧,“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轴”贯穿中山全市东西部,沿线涵盖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岐江新城“三核”以及小榄镇、横栏镇等重要镇街。并且,中山在东西部还分别规划了南北走向的“两带”——“环湾‘东承’城市高质量发展带”和“沿江‘西接’城镇一体化发展带”,形成了以“一轴”自东向西引流珠江口对岸的优质资源、借“两带”进一步将资源向南北辐射在“多片区”开枝散叶的格局。

作为深中通道的登陆点,翠亨新区是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和最前线。图为翠亨新区马鞍岛。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两条重磅轴线串联,深圳的“产业路由器”与中山的“智造服务器”由此相会。
南方+记者在实地走访中发现,前海、宝安集聚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深圳头部制造产业集群,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层出不穷。最新数据显示,宝安区凭借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以27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列全国第三。
在珠江口东岸扎堆的“小巨人”,近年来也呈现出向西岸布局制造基地甚至总部的趋势。
以深中通道东登陆点为圆点,1小时的通勤圈可以覆盖中山“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轴”上的任一镇街。在这一发展轴上,分布着中山镇街“五强”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东区街道、石岐街道、小榄镇,集聚了大量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拥有全市重要的“海陆空铁”交通枢纽,覆盖了超全市1/3的人口规模。因此,这一融合发展轴也成为深圳企业向西布局中山的首选地。
两轴相串,产业跨海迁移,技术、人才、资金的跨海流动,一条“湾区科创走廊”和“新兴产业经济带”呼之欲出。
辐射:多个功能中心、节点开展区域协同
如果说深圳“处处是中心”,那么中山便“镇镇是节点”。
在城市空间结构方面,《深圳总规》在深圳全域划出了12个“城市功能中心”和12个“城市功能节点”;《中山总规》则划出了3个“城市主中心”、8个“组团核心节点”、5个“产业核心节点”和9个“镇区节点”,涵盖全市各镇街。
双城一体化进程,往往从“点对点”率先启动。深圳的“中心”与中山的“节点”之间,又将展开怎样的协同?
在《深圳总规》中,中山与珠三角多个地级市一同被列为深圳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城市”。再进一步,中山翠亨新区则同深圳前海、广州南沙新区等一同被确定为“功能中心”,中山小榄则与广州番禺、珠海唐家湾等一同被定为“功能节点”,呈现出显著的梯度辐射特征。
在中山选点翠亨新区和小榄镇,深圳既是看重中山处于融湾最前线和核心腹地的区位优势,也是瞄准中山传统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两项产业基础优势。
具体来看,一方面,翠亨新区的创新势头不容小觑。
从区位上看,作为深中通道的登陆点,翠亨新区是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和最前线,具备与深圳前海、广州南沙新区两大国家级平台共同组建黄金内湾“铁三角”的重要基础。
从功能上看,翠亨新区主打“科创”招牌:马鞍岛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南朗片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机器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等科技型、创新型制造业,与两大国家级平台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较为契合。

翠亨新区马鞍岛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近年来,深中联动的项目中,总有翠亨新区的身影。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的深中经济合作区,超过80%的规划范围位于翠亨新区范围内;华润燃气总部基地(中山)及新兴产业科创中心、江波龙电子中山存储产业园、中广核中山科研基地等带有深圳“基因”的项目先后落子马鞍岛。今天的翠亨新区,几乎成了为深圳量身打造的产城“飞地”。
另一方面,小榄镇的转型力量厚积薄发。
小榄镇虽位于中山西北,但得益于中山西环高速(含小榄支线)、广珠西线高速、中江高速、国道G105等交通干线过境,小榄镇也进入了深圳1小时通勤圈。

作为中山传统制造业重镇,小榄镇近年来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步速加快。图为鸟瞰小榄镇。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中山传统制造业重镇,小榄镇近年来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步速加快,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萌芽初现。2024年,小榄镇GDP位居中山镇街首位,全镇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000家,“小升规”企业新增数和净增数全市第一。近年来,小榄镇还通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腾出超6000亩产业空间,一批深圳制造企业及产业园运营方抢滩入局小榄。如今,小榄镇又向“千亿镇”发起冲击,并将按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
以翠亨新区、小榄镇为率先发力的点位,以两大轴线作为能量灌输的“走廊”,以“超级湾区都会”为湾区融合发展的样本,深圳与中山正尝试以“规划一体化”消解地理与行政区划边界,一个更具韧性的湾区产城共同体正在成型。
【记者手记】
深中同城:一场跨海“新实验”
深圳与中山的新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底层逻辑上的相互契合,标志着两地已经在顶层设计上启动探索跨海同城化路径——不仅是地理空间的拼接,更是涵盖制度同构、规则衔接、产业同频等在内的全方位、系统性重构。
一方面,深中“规划一体化”,是未来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的内在需求。
深圳要持续突破发展的“天花板”,并实现与其他大湾区城市的协同发展,均需要进一步开发珠江口西岸的空间价值。
在规划蓝图上,中山规划的“三核”“一轴”“两带”等为承接深圳“L形”都市核心区的强大能量提供了纵深空间。在实地走访中,不少位于深圳西部企业均表示有意或已经在中山布局,他们最看重的便是中山的区位、成本、产业基础等优势共同构建起来的高性价比投资环境。
另一方面,深中“规划一体化”,是珠江口东西两岸市场不断交融的必然结果。
调研中,位于深圳西海岸的低空物流领军企业——丰翼科技的相关负责人透露,该公司已经在宝安、前海等地设置了数十个无人机起降点,中山则是其在珠江口西岸部署无人机起降点的重要节点城市。与此呼应的是,中山“总规”也明确,中山计划在全市尤其是东部区域规划建设无人机起降点的内容。
相较于广佛、深莞等接壤城市的同城化,深中一体化,是一场突破地理与行政双重界限的跨海同城化,这场探索实践更具挑战性,也将更加彰显创新意义。
当深圳前海湾与中山马鞍岛的滨海都市风光通过深中通道连成一线,当深圳的“创新大脑”与中山的“产业躯干”通过产业链延展实现交互,大湾区正从相对孤立的城市群进化为一座城市。这种重构不仅将重塑珠江口两岸空间格局,更将探索一条超大城市群跨海融合的新路径。
【编者按】
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4月4日深中通道车流量达到17.84万辆次,创下通车以来单日车流量新高。流量背后,是“深中一体化”加快驶入快车道。
深中通道通车以来,中山全面牵手深圳,深入推动深中“六个一体化”,谱写深中同城、湾区融合新篇章。即日起,《南方日报•中山观察》、南方+中山频道推出“东西融合 深中一体——湾区新局一线观察”系列策划,敬请垂注!
策划:张培发
统筹:罗丽娟 何伟楠
采写:南方+记者 陈少宏
摄影:南方+记者 叶志文
【作者】 陈少宏;叶志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
破解堵点壮大新型消费04-12
打造“不夜城”,唤醒都市活力新“引擎”04-11
深读|深圳“西进”中山“东承”,“超级湾区都会”呼之欲出04-11
助力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一圆“安居梦”!浦东康桥以党建引领打造“三个圈”04-09
合肥新桥机场S1线盾构区间全线贯通04-09
南方电网连续三年投资超百亿建设深圳电网,预计“十四五”共投资近500亿元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