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面对校园欺凌,家长如何帮孩子脱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5:34:00    

初中生小雪的故事


心理科门诊来了一个初中女孩,她叫小雪,胖乎乎的,模样十分可爱,学习成绩也颇为优异。作为语文课代表,她尽职尽责地帮老师收发作业,认真地记下未按时完成作业的同学,并耐心询问、催促他们完成作业。同时,她还积极协助老师管理班级纪律。


这些原本值得赞扬的行为,却被同学小芸理解为“装腔作势”“太过显摆”。小芸开始在班里散布谣言,说小雪和某男生有绯闻,还经常说大家的坏话,让大家远离她。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小伙伴们都开始疏远小雪。每当小雪管纪律时,小芸就会冷嘲热讽:“也不看看自己有多胖,还好意思管别人,你怎么不管自己的体型呀?”


久而久之,小雪变得沉默寡言,不再主动收发作业,也不敢管班级纪律了。起初,老师并不知情,有时还会责怪小雪怎么变得不积极了。小雪感到无助和沮丧,情绪低落到了极点,成绩也开始下滑,进而出现上学困难的问题。小雪在家长的陪伴下到心理科门诊求助。


小雪是诸多经历校园欺凌的孩子之一。他们明明什么坏事都没做,却受到极大的伤害。校园欺凌看似挺远,但其实可能就在我们身边。


“你可真胖”“没见过比你更蠢的”“别理她”“等她过来,咱们就躲开”“这次活动别叫她”……这些言语听起来好像没什么大不了,但实际上都属于校园欺凌的范围。遭受欺凌的同学,内心往往充满恐惧与悲伤,有的可能从此畏惧与人交往,甚至对生活感到无趣和绝望。



校园欺凌真的很伤人


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内外、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攻击性行为,涵盖直接欺凌与间接欺凌。需要注意的是,校园欺凌并不等同于校园暴力。校园暴力包含校园欺凌,校园欺凌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校园暴力形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校园欺凌是一种在学龄儿童中发生的、违背他人意愿的攻击行为。这种行为往往伴随着实际或认知到的权力不平衡,并且会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或有反复发生的可能性。



那么,哪些行为属于校园欺凌呢?


1.身体侵犯行为:殴打、脚踢、掌掴、抓咬、推撞、拉扯等暴力行为,或者以恐吓威胁的方式意图进行身体侵犯。


2.人格尊严侵犯行为:使用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绰号等方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3.社交侵犯行为:孤立他人、联合同学孤立他人、恶意排斥他人、逼迫他人等,阻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或者正常社会交往。


4.隐私侵犯行为:通过网络或者其他信息传播方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散布谣言或错误信息诋毁他人、恶意传播他人隐私。


5.财物侵犯行为:盗窃、损坏他人财物,甚至进行敲诈勒索。


可以说,校园欺凌涉及身体、心理、言语、社交和财物等多个方面。校园欺凌对遭受欺凌的青少年而言,影响巨大且深远。


在心理方面,被欺凌者可能遭受持续的心理创伤,长期处于恐惧、焦虑、羞耻和孤独的情绪中,严重的甚至会引发情感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等。


在学业方面,由于存在恐惧等负面情绪,被欺凌者难以集中注意力,成绩下滑、学习动力减弱,有的还会产生逃学念头。


在社交方面,被欺凌的青少年往往害怕再次受伤,从而回避社交活动,对人际交往变得敏感,人际交往能力下降,难以建立和维持稳定的社交关系。此外,长期遭受孤立、贬低和嘲讽,青少年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认同他人的负面评价,导致自我评价降低。



家长如何帮孩子脱困


家长作为孩子最贴心的人,要对校园欺凌保持警惕。


1.细心观察: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变化。比如,留意孩子身上是否有不明伤痕;是否突然抗拒上学,出现上学困难;睡眠是否出现问题,如失眠、多梦;学习上是否遭遇困境,成绩突然大幅下滑;是否变得沉默寡言,自我封闭,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情绪是否低落,时常哭泣;有无自伤或自虐倾向;是否表现出对人际交往的恐惧和担忧等。


2.多听少评:当孩子表达不想上学、对人际交往感到担忧,或者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家长要耐心询问事情的经过、孩子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以及是否遇到了困难,切勿立刻否定孩子的想法。不要简单地告诉孩子必须去学校,或者认为同学之间的冲突很正常。只有保持不评判的态度,才能让孩子勇敢地说出自己的遭遇。



3.给予共情与支持:一旦得知孩子遭受欺凌,家长要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共情,认真倾听孩子的诉说,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与孩子深入交流讨论,鼓励他们敞开心扉,分享内心感受,切不可指责孩子为什么不反击、为什么不及时告知家长。要让孩子知道,家长永远是他们最坚强的后盾,遇到困难随时可以寻求帮助。


4.积极行动,解决问题:发现孩子遭遇欺凌后,家长要积极应对。一方面,及时与学校沟通,共同处理欺凌事件;另一方面,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为孩子寻求支持和保护。无论采取何种方案,都要高度重视孩子反映的问题,不可忽视、漠视,应与孩子共同商讨有效的解决办法,这对孩子积极应对欺凌至关重要。



5.保持稳定情绪:面对欺凌事件,家长务必保持冷静和理性,避免采取过激行动。家长的过激情绪会影响孩子,可能导致孩子陷入自责与无助的境地。


家长要告诉孩子,遭遇欺凌时,为了保障自身安全,要尽可能迅速离开现场,同时第一时间将情况告知家长和老师,寻求帮助。如果在老师和家长的干预下,欺凌行为仍在继续,应及时报警。让我们共同努力,远离校园欺凌。


图片

:北京市石景山区五里坨医院 张小芊 北京回龙观医院儿童心理科 刘华清 安静

编辑:王建影 管仲瑶

校对:李诗尧

审核:秦明睿 叶龙杰

图片

图片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1Q3GXEDS】获取授权

相关文章:

Meta反垄断案开庭审理 若败诉恐被强制拆分04-15

如何把双休真正还给高中生?04-14

面对校园欺凌,家长如何帮孩子脱困04-14

天津港口岸因极端大风天气全面停航04-13

蚕宝宝吃上外卖!最近太仓家长都在找它04-13

[视频]北方大风进入最强时段 南方出现强对流天气04-12

我省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执法“利剑行动”04-11

溆浦县教育局:开展“创新管理 提质增效——全力打造‘五心’级校园餐”论坛会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