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了,还因为作业太多发愁。许多年轻求职者,特别是应届生,近期都反映曾遇到过“面试被留作业”的情况,有的是在面试之前通过作业进行筛选,有的是面试之后需要看作业质量来决定是否最终录取。除了文案、设计、绘画和动画,“试稿”目前也出现在运营、策划等职位的招聘中。企业招聘“留作业”是必要的一环吗?(4月9日《中国青年报》)

在创意经济时代,“试稿”已成为设计、文案等岗位招聘的常规考核手段。企业通过实际任务评估求职者能力,求职者借此展示专业素养,这本是双向选择的良性互动,无可厚非。然而,当“试稿”沦为无底线地索取,问题便随之浮现:有的企业要求求职者耗费数日完成全套方案,却以各种理由拒之门外;有的将测试成果直接用于商业项目,甚至未给予任何补偿。这种披着招聘外衣的“智力剥削”,不仅消耗了求职者的时间与精力,更践踏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底线。
很明显,面试“试稿”处在能力测试与劳动成果保护的模糊地带,“试稿”就可能被披上隐形侵权的外衣,沦为“白嫖”创意的工具,不得不防。现行法律虽将原创性“试稿”纳入著作权保护范畴,但举证困难、维权成本高,求职者往往陷入维权困境。而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优势,很容易将本应双向透明的考核异化为单向剥削,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亟需制度纠偏。
廓清面试“试稿”的模糊地带,需要规则重构与意识提升双管齐下。立法层面应明确“试稿”的边界:在测试形式上,应推行“最小必要原则”,将“试稿”控制在关键环节,避免要求求职者完成整体作品。如设计岗位可侧重创意构思或局部设计,运营岗位聚焦策略框架而非执行细节。同时鼓励企业采用现场测试或提供成熟作品佐证的方式,既考察能力又减少求职者负担。在权益保障层面,明确“试稿”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企业未经授权不得使用、传播求职者作品,对违规行为建立惩罚性赔偿机制。此外,可借鉴国外经验,设立“试稿”补偿金制度,通过经济杠杆倒逼企业规范操作。
求职者亦需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面对不合理“试稿”要求,应综合考量企业信誉、任务量与自身能力,必要时可要求签订书面协议。当遭遇侵权时,应勇于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用行动捍卫知识产权尊严。此外,行业协会可牵头建立“试稿”规范,推动形成公平有序的行业生态。(木须虫)
相关文章:
面对校园欺凌,家长如何帮孩子脱困04-14
银川市多举措鼓励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04-14
让技能成为就业“通关文书”04-14
“原切”牛羊肉检出添加剂,后续来了04-14
2384家!山东“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建设跑出加速度04-14
太原迎泽区入企宣讲新修订《统计法》04-13
天津港口岸因极端大风天气全面停航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