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解读时事政策,挖掘文化底蕴,弘扬主流价值观,在枣庄市委网信办指导下,大众网枣庄开辟网络评论品牌栏目《君山观潮》,传播枣庄好声音,汇聚枣庄正能量,努力打造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网络评论品牌栏目。
□特约评论员 郝静语
清晨的枣庄市市中区枣庄街,晨练的市民在早餐店排队等待,热腾腾的辣子鸡馅蒸包香气四溢;午后的凤凰岭美食街上,外地游客循着“美食地图”打卡网红辣子鸡店;夜晚的鲁南水城灯火通明,啤酒节、年货大集的人流摩肩接踵……这些寻常的生活场景,正是市中区以“小切口”撬动消费大市场的生动注脚。2024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94亿元,同比增长6%,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政策温度、民生需求与市场创新的同频共振。
政策温度:真金白银激活消费“一池春水”
消费提振,政策先行。市中区深谙“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百姓受益”的逻辑,将政策红利精准滴灌至民生需求的“毛细血管”。2024年,全区累计发放消费券超1亿元,带动消费5.5亿元,仅家电以旧换新便拉动交易5.33万件,惠及3.49万人次。今年3月,全市再推325万元零售餐饮消费券,叠加“枣购枣享·焕新生活”以旧换新政策,数码产品、绿色家电等新品类纳入补贴范围,让“旧物焕新”成为家庭消费升级的催化剂。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精准。针对社区商业“小散弱”痛点,市中区创新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孔庄社区、远航社区等示范点通过优化商业布局、引入智慧服务,让家门口的便利店、早餐店、维修点“旧貌换新颜”。这种“微更新”不仅留住了街坊邻里的烟火气,更以“小投入”换来了社区商业日均客流57%的提升。
文旅融合:节庆IP点燃城市“烟火气”
文旅消费是市中区的一张“金名片”。从“青岛啤酒节”的激情狂欢,到“辣子鸡美食文化季”的舌尖盛宴,全年超百场文旅活动构建起“四季不落幕”的消费场景。2024年,东湖商圈通过湖畔夜市提质升级,引入夜演、夜游、夜市三大品牌,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增长15%。更具巧思的是,本地特色美食“辣子鸡+石榴汁”组合登上纽约时代广场大屏,让“枣庄味道”惊艳世界,反哺本土消费热潮。
文旅与民生需求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更多“接地气”的创新。龟山景区9.9元特惠票单日售出4万余张,惠民措施让“高性价比”成为吸引游客的关键词;葫芦套景区通过打造露营基地、乡野音乐节,将“过路客”变为“过夜客”,激活二次消费潜力。这种“让利于民、场景留人”的策略,正是文旅消费从“流量”向“留量”转变的密码。
服务提质:民生“小场景”托举消费“大民生”
消费复苏的本质,是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回应。市中区敏锐捕捉“一老一小”需求,在社区食堂推出“刷脸就餐”“智能保温餐柜”,让老年群体享受数字化便利;家政服务品牌“枣阿姨”通过标准化培训,推动养老服务从“保基本”向“高品质”跃升。这些“小而美”的服务升级,看似细微,却让消费体验更有温度,间接释放了家庭消费潜力。
在乡村,消费振兴同样“见微知著”。山亭区通过“鲁南乡韵”旅游线路开发,将葡萄采摘、伏羊节等农事体验融入文旅消费,带动农产品销售与乡村旅游双赢。这种“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模式,让消费提振与乡村振兴实现了同频共振。
环境优化:放心消费筑牢市场“信任基石”
消费信心的重塑,离不开安全放心的市场环境。市中区构建“双联双服务”机制,全区6302家商户承诺无理由退货,1685家店铺获评放心消费示范单位;食品安全监管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全覆盖,让市民“吃得安心”。更值得关注的是,针对银发群体消费痛点,政府部门联合平台开发“长辈模式”,严打“会销”乱象,为老年人筑起消费安全网。这种“硬监管”与“软服务”的结合,让消费者敢消费、愿消费。
在“烟火气”中书写消费新答卷
从一碗辣子鸡的匠心传承,到一刻钟生活圈的便捷升级,市中区的消费提振实践表明:民生需求是最大的市场,政策温度是最好的催化剂。当政策红利转化为街头巷尾的“小确幸”,当文旅IP沉淀为市民心中的“归属感”,消费复苏便不再是抽象的经济指标,而是可感可知的美好生活。
展望未来,随着万达广场、吾悦广场、未来易购等新地标的建成投用,以及“人工智能+消费”“银发经济”等新赛道的开拓,市中区正在书写一幅更具韧性与活力的消费图景,而这幅图景的底色,永远是万家灯火中升腾的烟火气。
相关文章:
跨境基金布局的新选择:香港LPF vs 开曼,谁能胜出?-跨境易合规04-03
存收入核算不准确等三大问题,动力源被责令改正,年度净利将“五连亏”04-03
号称古法手工金器,四成代工,老铺黄金高端路线能走多远?04-03
君山观潮 | 烟火市中的消费密码:从家门口的“小确幸” 看城市消费新活力04-03
凯美特气连收6个涨停板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