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清明出行,蜱虫又又又来了!别硬拔,已有人中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21:23:00    

清明假期,是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的高峰期。然而,随着气温回升,隐匿在草丛、灌木中的蜱虫也趋于活跃。

近日,余杭区中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皮肤科匆匆忙忙赶来一位患者。他自述在山上采茶叶后,发现小腿部位多了一个小虫子,在用了“风油精”“活络油”后,感觉虫子钻进皮肤,拔不出了。

皮肤科医生查看患者情况后,发现这种小虫子原来是蜱虫。

蜱并非昆虫,俗称狗豆子、草爬子等,是一类吸血节肢动物总称,该类群体中经常侵袭人体并造成危害的多为硬蜱。蜱体形仅有芝麻粒大小,常栖息于低矮灌木、草丛和落叶堆中,偏好温暖潮湿的环境。

蜱通过“守株待兔”的方式捕猎,其前肢末端的感受器能敏锐感知人体散发的二氧化碳和体温,一旦有人经过便迅速攀附。

叮咬人时,其唾液中的麻醉物质让人难以察觉,吸血过程可持续数日至一周。

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大小。

蜱虫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在皮肤较薄,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通常会寄生在动物或人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处。

蜱虫叮咬后会不断释放麻醉剂,无痛痒感,所以人体经常感受不到。出现发热、恶心等症状要警惕很有可能是被蜱虫咬了。

别看个头小,只有芝麻粒大,蜱虫可是“吸血鬼”界的扛把子。如果被它咬了,轻则皮肤红肿,重则可能会得一种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病,简称“蜱虫病”。

一般伴随这些症状

发热:体温超过38℃,严重者可达40℃以上。

疲乏、恶心、呕吐:感觉浑身无力,食欲不振。

头痛、肌肉酸痛、腹泻:像感冒一样,但千万别大意。

淋巴结肿大: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可能出现肿大并伴有压痛。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这些人群要特别注意这些人群要特别小心

户外爱好者:喜欢爬山、露营以及需要外出采茶、耕种的朋友们要小心。

山区、丘陵地带的居民:生活在这些地方的朋友感染风险较高。

医护人员和家属: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时,如果没有做好防护,也可能中招。

预防蜱虫叮咬,做好以下几件事

户外防护

在草地、灌木丛等蜱虫密集的区域活动时,尽量穿浅色长袖长裤,并将裤脚塞入袜子中,减少皮肤暴露。涂驱虫剂:裸露的皮肤可以涂抹含避蚊胺的驱虫剂,让蜱虫闻风而逃。

回家检查

户外活动后,赶紧洗澡,检查全身,尤其是头皮、腋窝、腹股沟等隐蔽部位。

定期给宠物驱虫

带宠物外出后,及时检查其身体,特别是耳后、腹股沟等部位,有无蜱虫叮咬。

被蜱虫咬了怎么办?别慌,这样做!

冷静处理

发现被叮咬时,别用手捏或用火烫,这样会让蜱虫分泌更多“毒液”。

正确移除

用尖头镊子夹住头部,垂直向上拔出,别让口器留在皮肤里。如果没把握,别逞强,及时去医院。

消毒伤口

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叮咬部位及双手,然后密切观察身体状况。

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赶紧去医院,记得告诉医生被蜱虫咬过。

资料来源:华商网、余杭区卫健局、南昌晚报

(大众新闻记者 黄鑫 整理)

相关文章:

清明出行,蜱虫又又又来了!别硬拔,已有人中招04-04

女子感冒后长出“火龙果”红斑,春季多发,三类人易中招04-02

731部队大本营旧址发现人骨 日民间要求彻查04-01

这么多年都捂错了!“春捂”到底怎么捂?03-20

知名连锁餐饮道歉:永久关停涉事门店!开除涉事员工!03-19

春天为什么敷面膜01-24

什么牌子的水补水好01-24

一个人有多少平方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