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70岁的“老石”,终于退休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0:44:00    

这一次,70岁的石洪林终于退休了。

离开南皮县鲍官屯镇司法调解室前,石洪林帮助一名老人办理了二级残疾证,又通过拍照确认老人已收到了第一笔1200元的养老金,这才放心地拿走铺盖。此时,石洪林已经向单位递上辞呈,并已获准5天。

调解员的“超长待机”

“有问题随时找我。”撂下这句话,石洪林迈向了自己的退休生活。

1982年,石洪林退伍回到他的家乡南皮县鲍官屯镇鲍官屯村,先后担任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1993年,石洪林来到南皮县鲍官屯镇司法所成了一名人民调解员,一干就是20年。

2014年,60周岁的石洪林迎来了自己的退休日,但他却没有离开。“当时单位极力留我,我也考虑再三,最终决定不走。那时候老百姓的法治观念仍旧很薄弱,我也想在自己的岗位上尽点儿力。”同年,放不下工作的石洪林被单位返聘,继续担任南皮县鲍官屯镇司法所人民调解员一职。

2021年,随着村民素质越来越高,村子里的风气越来越正,石洪林第一次起了退休的念头。

“趁着记性还算好,我也想把多年的调解经验再整理整理。”石洪林向单位提出了想法,并搬走了宿舍里的被褥。“老石,你等等,还有事儿等着你调解呢!”领导一句话直接“按下”了石洪林。没过几天,石洪林的被褥重新铺在了单位宿舍。

今年,石洪林已经70周岁,考虑到年龄和身体状况,单位批准了他的辞呈。

在做调解员的30年间,石洪林跑遍了南皮县周边大大小小的村子。帮助远嫁的姑娘追回丈夫车祸赔偿款,为老人办理残疾证,化解占地的邻里矛盾……凡是经他调解过的双方几乎再没红过脸。多少人踏破石洪林的门槛,想做他的“干儿子”“干女儿”,报答他的恩情,都被石洪林一一婉言谢绝。

11年的“超长待机”背后,是石洪林的责任心和村民们对他的信任。

第102次上门后的和解

几十年下来,人人都知道,在鲍官屯镇,有个专治矛盾的“老石”。

“我是骑电动三轮车来的。一年多了,我四处奔走,这件事儿始终没解决,就找你们来了。”2024年年初,一名拄着双拐的老人颤颤巍巍地走进南皮县鲍官屯镇司法调解室,向石洪林说明来意。

一阵聊天后,石洪林了解了来龙去脉:老人家有3个儿子,很多年前分家时,家里闹了点矛盾,结果不欢而散。现在,老人想让大儿媳和三儿子给他养老,却一直达不成共识。

“今后哪也不用去,我们一定把这件事儿办好。”石洪林让老人放心,随后便开始了全方位的调查,希望能找到矛盾的根源。

“哎呀,你不要介入这件事儿,小心黏上你!”有知情的朋友苦心劝说,而石洪林依旧坚持。

为了充分了解事实,石洪林像个“私家侦探”。他利用乘坐公交车、赶集、去乡镇卫生院拿药等所有能接触到老人同村村民的机会,通过聊天全面了解了老人家庭纠葛的来龙去脉。这期间,老人也多次来到鲍官屯镇司法调解室,与石洪林聊想法。

2025年2月26日上午,老人和三儿子再次来到调解室,这也是老人第102次来到这里。在多方的努力下,老人的孙女答应代为养老,每月给爷爷一定的养老金。为了让老人没有后顾之忧,生活多一些便利,石洪林为这名老人办理了残疾证。

问题妥善解决了,老人的三儿子眼含热泪,一直抓着石洪林的手不放。

“办实事儿的老石,你能不能别走!”

几年前,石洪林曾“临危受命”,为解决村民占地的矛盾,去南皮县的一个村子住了一个月,这样驻村解决矛盾的经历,石洪林已经不止一次。

事情办完,临走时,几名村民和村里的老党员执意要把石洪林送到村口。

“办实事儿的老石,你能不能别走!”面对村民的挽留,石洪林笑了笑,转身上了车。

石洪林坐在车里回头望,直到车窗里的画面开始模糊,那群人始终没有离开。

这些年,石洪林记录的卷宗都留存着。“我身高有一米八,这些卷宗摞起来,能到我脖子那儿。”石洪林笑着说。

2009年,石洪林利用闲暇时间,将这些卷宗整理成书,先后出版了《大写的沟通》等调解工作专著。

之后,石洪林多次获得“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人民调解能手”等称号,被推选为河北省人民调解员协会理事会理事、沧州市人民调解员协会会长。

“肩膀头子一边高”

“去调解矛盾,要记着,别觉得比人家身份高多少,‘肩膀头子一边高’,甚至咱还要比人家矮上三分!”石洪林常说,跟老百姓一定要讲“庄稼话”,打官腔只会让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远。正因如此,村民大都对石洪林十分信任,掏心窝子的话都想讲给他听。

“法是针,情是线,一针一线缝恩怨。”

“一握冤家手,冤家不再有。再握冤家手,冤家成朋友。”

……

这些带着“泥土味儿”的顺口溜都是石洪林自己编成的“调解心法”。

可让冤家握手不是件容易事,调解的真功夫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面对一团乱麻,石洪林总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时候。

那怎么办?石洪林的办法就是“死磕到底”——整宿不睡,直到想出解决办法为止。“晚上想,白天去实践,行不通就接着想,循环往复。”石洪林告诉记者。

因为要解决的事情一件一件堆积在脑子里,长期思虑较重,石洪林的睡眠质量一直不是很好,助眠药物成了他的“枕边常备”。后来,在同事和家人的叮嘱下,石洪林才终于停药,改喝19.9元一盒的安神口服液。

“这一松劲儿还习惯吗?”老朋友有时向已经退休的石洪林打趣道,石洪林忍不住哈哈大笑。

退了休的石洪林其实一点都没闲着,白天,石洪林习惯骑自行车出门。自行车停在田间地头,亲近自然,整理思绪。夜晚,秉烛夜读、彻夜写作是常有的事情。“老头子早点休息!”每逢这个时候,老伴张连梅总要连叹几声,替他关上台灯。

“我想把自己的调解故事整理成书。人这一辈子,总要留下些有价值的东西。”在采访过程中,石洪林向记者提了好几次。

(记者 吕依霖)

相关文章:

夯实美丽北京生态宜居底色04-07

70岁的“老石”,终于退休了04-07

万物皆可挂 年轻人流行给包找“搭子”04-07

清明长假|瀛湖迎来游客热情、客流双峰值04-07

“田间警务”润沃土 奏响春耕“平安曲”04-07

2025济宁马拉松女子全程项目颁奖仪式举行04-06

暖心!公交司机频伸援手04-05

安全完赛才是终点!马拉松赛前,跑友收好这份攻略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