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刘宗义】
今年是中印建交75周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但如何纪念,值得认真思考。中印两国需要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既不能为纪念而纪念,也不能为了表现出一点表面上的友好而牺牲长远的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
记得2019年金奈非正式会晤时,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曾达成共识,要在2020年举办70场活动来热烈庆祝中印建交70周年。但好景不长,2020年初突然暴发的新冠疫情、新冠疫情发生后印度战略界和媒体对中国的恶毒心态,以及2020年6月的加勒万冲突使得两国之间的友好气氛荡然无存,两国关系陷入长达5年的冷冻期。从2024年中印两国领导人在喀山实现正式会晤之后,两国关系逐渐回暖,虽然回暖的步伐并不是很快。
笔者作为中印关系的一个长期观察者,我认为目前两国关系的这种状态是正常的,中方不应对印方抱有过高期待。因为在过去五年中,实际上还不止五年,而是在过去60多年中,印度方面对中国已经形成了一种扭曲变态的认知,并且随着印度方面不断地编造关于中国的虚假叙事,印方关于中国的错误认知不断在其国内扩散,荼毒人心,并随着印度人走向世界而向世界传播。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不仅是因为中印两国存在利益冲突,而且因为两国有不同的历史观和战略文化传统。印度教民族主义在印度国内盛行,对涉华错误认知的扩散起了进一步推波助澜的作用。

莫迪为备受争议的印度教神庙举行落成典礼 图源:路透社
在1962年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之前的9月中旬,毛泽东主席同周围的人谈话时曾说:想了10天10夜,总想不通尼赫鲁为什么要来搞我们?由此可见中印两国之间相互了解之匮乏,尤其是中方对印方脑回路之清奇缺乏认知。要让中印关系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强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知。
从2023年11月笔者访问印度开始,印方就提议中印之间应该加强智库与人文交流,印度要恢复与中国的直航,放开对中国人的签证限制。印方的这些主动承诺到今天仍未兑现,反而成为其向中国要价的筹码。直航和签证问题涉及两国经济往来,印度不愿加强对华经济关系也无所谓,但智库与人文交流对于加强两国相互理解、避免误解和错误认知是相当重要的。我一向主张,中印两国应通过文明对话加强相互了解。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文明对话的新理念。全球文明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一样,是在世界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关于全球治理的新思想、新理念。
东西及南北国家之间政治制度各异,发展模式不同,宗教文化多元,是矛盾和冲突多发的原因之一。中国希望通过平等对话消除不同文明间的隔阂,促进各国和各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包容,并通过交流互鉴,促进共同成长、进步与创新。
全球文明倡议不仅是一个应对全球治理和世界和平问题的宏观理念,而且也是具体策略与路径:“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是倡议的本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倡议的核心目标,“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是倡议的实践路径,“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是倡议的实现机制。
中国之所以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也是建立在中华文明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基础上的。
中华文明5000年之所以生生不息,创造了汉唐盛世,并长期领先于西方文明,一个关键原因是文明的对话与交融,不仅包括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也包括文明内部不同思想流派的对话和融合,这体现了中国人对外界的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才有秦汉的一统和强大;魏晋到隋唐,佛教和波斯、阿拉伯文化的传播,造就了大唐盛世;宋明时期,儒家文化在吸收佛教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向理学的转变。
一般来说,历史上开放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强盛的时期,闭关锁国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与挨打。中国提出要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化”是一个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文明的交流互鉴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常态。现代考古证明,中华文明在初始阶段就是在不断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的,小麦、黄牛、绵羊都是来自中东。而我们中国古人培育的小米、水稻等也传播到其他文明区域。
我曾应邀参加印度驻沪总领馆的“国际小米节”活动,印度驻沪总领事充满自豪地向我们几个中国学者展示印度7个不同的小米品种,并讲在5000多年前的哈拉帕文明时期就发现了小米的遗迹,让外行听起来感觉好像小米是发源于印度的。
印度人的展示是把高粱作为小米的一种品种。但其实除了高粱是起源于非洲外,他们所展示的小米品种中国全都有,因为中国才是小米的发源地,河北磁山、内蒙古兴隆洼两处遗址的粟、黍种植是8000年前。可以推测,史前在雅利安人尚未到达印度次大陆之前,中国和印度史前人群之间就存在直接或间接的文化交流。
在古代,印度文明是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的一个主要对象,古代印度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古代很多印度高僧来到中国传法,中国高僧法显、玄奘等很多人都到印度取经,这些历史故事广为流传,以至于很多印度人认为这种文化交流是单向的,印度是中国的老师。2022年印度驻华大使罗国栋到上海来,请我们几个中国学者对话,就曾高傲地问:“你们中国给过印度什么?”随着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兴盛,印度的文化优越感越来越强烈,印度要做世界的老师(guru),这种心态实际上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

印度驻华大使罗国栋 资料图
中印古代之间的直接交流对中国古人准确理解印度古代思想和了解印度古代社会创造了便利条件,也给我们留下了《佛国记》、《大唐西域记》等历史经典,为现代人了解印度古代历史和社会提供了确切的一手资料。
除直接交流之外,还有间接交流。唐朝之后,印度南部的泰米尔地区在朱罗王朝时期,与当时的宋朝几乎没有建立直接的政治关系。双方很多事务都是通过位于现在苏门答腊的三佛齐(也称室利佛逝)中转。在中转过程中朱罗王朝的地位被三佛齐故意矮化,影响了彼此的了解和认知,也影响了相互之间的贸易关系。这种情况对今天仍有强烈的启示意义。
今天中印两国精英及民众之间的了解和认知,很大程度上仍是通过第三方的视角,这种情况在印度一方更加严重。一方面,印方拒绝中国记者入境,甚至禁止印度来华游客拍摄的视频在印度社会传播,屏蔽关于中国的真实信息,自己制造了一个针对中国的信息茧房;另一方面,印度社会精英主要是通过西方及其媒体了解中国,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印度民众对中国的误解。
与中国一样,印度也是一个不同于西方文明的文明型国家,也渴望成为像中国一样的全球大国,实现民族复兴,重现笈多帝国的辉煌,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印度要实现自己的大国崛起和文明复兴,不应该采取同其他大国联合遏制中国,并取代中国在全球产供链地位的方式,而应该与中国一起找到一条互学互鉴、共同进步的道路。
特朗普第二次上台之后,印度进一步调整其对华政策的必要性更加迫切。莫迪总理不久前访问了美国,从与特朗普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特朗普根本没有将印度作为一个平等伙伴,而是将印度看作像日本一样的“小跟班”,不仅要求印度对美国开放市场、高价购买美国的武器和能源,而且要求印度像日本一样充当美国在“印太”地区遏制中国的“走狗”。
在特朗普关于世界新秩序的设想——所谓的“新雅尔塔体系”中,只有中美俄三国才是大国,没有印度的位置。可以预见,印美关系接下来还会经历更多曲折,在关税和移民问题上,两国必将龃龉不断。面对这种情况,印度方面应该深思!
中国和印度是搬不走的邻居。正如莫迪总理最近在接受莱克斯·弗里德曼(Lex Fridman)采访时所说: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几个世纪以来中印之间没有真正的冲突历史,而一直是在相互学习和相互理解。中印合作不仅对两国有益,对全球稳定和繁荣也至关重要。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我们希望印度和中国以健康和自然的方式竞争。竞争不是坏事,但永远不应该变成冲突。我们强调对话,而不是争吵,因为只有通过对话,我们才能建立一种稳定、合作的关系,符合两国的最佳利益。”
莫迪总理的这番言论非常契合中印建交75周年这一重要时刻。当然,我们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何定义“健康和自然的竞争方式”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相关文章:
【中国云南赴缅救援队抗震救灾日志】“守护生命是共同的目标!”04-03
近百年罕见!一图看懂美国“关税大战” | 图览天下04-03
甄子丹成好莱坞首位自导自演的中国演员!新片《凯恩传》计划今年开机04-03
毛尖|王宝强的说服力04-03
解开三大实验室里的“材料强国”密码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