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瞭望·第一学习|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1:23:00    

习近平文化思想熔古铸今、汇通中外,是在科学处理变和不变、传承和发展、守正和创新等关系的过程中不断建构起来的。这使其既能传承马克思主义政党文化的核心价值,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又能推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文|石慧

沐浴在晨曦中的广州国家版本馆(2024年12月3日摄)。刘大伟摄/本刊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从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战略高度,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文化建设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

2023年10月,党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从十一个“深刻领会”和十六个方面谋划部署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2024年12月,《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出版发行,系统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全面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领域的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课题,深刻阐明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总方针、总遵循、总要求,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境界。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高度和实践品格,才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壮阔征程上,谱写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化篇章。

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独立性的大问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浴火重生。每当重大历史关头,中华文化都能感时势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中华民族注入前行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将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对于当今世界文化激荡展现的新态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对于马克思主义,坚持守正创新、走自己的路,彰显出高度的文化自信。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坚定不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这是一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出高度的文化自信。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方能善于创新。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兼收并蓄、择善而从;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赓续中华文脉中不断开拓前进;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和独特魅力。

——对于不同文明,坚持开放包容、交流互鉴,彰显出高度的文化自信。开放包容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替代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能力、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只要一以贯之地坚持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必能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两个结合”拓展文化根基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指出:“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这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在长期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坚持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和丰富实践出发,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既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又吸收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因子贯通起来,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来,同时也是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走来。只有立足于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正是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下,我们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从古老文明中获得了充沛的思想文化资源,古老的中华文明也因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而获得新生。

“第二个结合”是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重大理论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互相成就,“结合”之后产生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并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让我们可以充分掌握历史和文化主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中汲取养料,创造性传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基因,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巩固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丰富和发展,是我们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习近平文化思想熔古铸今、汇通中外,是在科学处理变和不变、传承和发展、守正和创新等关系的过程中不断建构起来的。这使其既能传承马克思主义政党文化的核心价值,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又能推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文化主体性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进行文化创新创造的主动精神。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面对剧烈的社会变迁,中华民族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在艰辛守护和不懈探索中赓续了中华文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深刻洞察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坚守了中华文化立场和文化主体性,同时也为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国家长期繁荣强盛。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我们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较好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国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发生全面、深刻、根本性变化,人民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国家长期繁荣强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重要原则,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广大的民族地区和众多的民族。我国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共同缔造了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逐渐形成了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进一步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筑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但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相比,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还不匹配。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

为此,必须积极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国际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的话语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不断增强国际传播的影响力、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在文明交流互鉴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提倡尊重文明的差异性、独立性和多样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激荡交锋,国内信息化条件下社会思想多元多样,这些都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洞察时代发展大势提出的重大创新观点,彰显了对新时代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把握。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党始终坚定不移。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确保我们国家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扎根中华文化沃土、洋溢鲜明时代精神的科学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这一转变,全社会有目共睹。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贯穿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条鲜明主线。推动文化繁荣,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日新者必日退。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文化创造,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把宣传、教育、引导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才能在历史进步中不断实现文化进步,才能始终掌握文化领导权,以先进思想文化引领社会发展进步。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世界文化激荡的时代背景,着力解决我国文化领域突出的现实问题,既有文化理论思想体系上的创新突破,又有文化建设总体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是一个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我们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从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新时代文化建设,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贯彻,不断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瞭望》2025年第14期 )

来源: 《瞭望》

相关文章:

德意志会展公司董事会主席:“中国制造”飞速发展 品质越来越高04-07

挥出梦想一“棒” “中华体育精神大讲堂”进校园04-07

外交部回应菲方涉菲律宾间谍案言论04-07

2025中国(南昌)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定档5月04-07

“黑色星期一”来袭,全线飘绿04-07

夯实美丽北京生态宜居底色04-07

瞭望·第一学习|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04-07

革命故事+时代成就!兴安职业技术学院这场展览让思政课“走新”更“走心”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