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隆平题字的草帽。图/吴雨晴
4月3日,长沙唐人万寿园内,春阳斜照在袁隆平院士的墓碑上,将“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的鎏金碑文映得发亮。清明节前夕,袁隆平院士的侄儿袁景辉前来祭拜袁老。记者了解到,他这次还给袁老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2024年9月9日,马达加斯加总统拉乔利纳来到长沙水稻种植基地悼念袁老时抚摸过的稻穗。
“他让非洲穷苦人民不用挨饿了”
9时15分,袁隆平侄儿袁景辉手提透明收藏袋匆匆而至。他从袋内取出三件物品:一顶磨损的草帽,帽檐外侧清晰可见手写体“袁隆平2020.07.09”;首次公开展示的“中非人民和平友好万岁”横幅墨迹苍劲;用报纸包着的水稻标本穗粒饱满——这是2024年马达加斯加总统拉乔利纳在长沙县纪念袁老时抚摸过的稻穗。
展开那幅宣纸横幅时,袁景辉的动作格外轻柔。“中非人民和平友好万岁”十个大字力透纸背,落款时间定格在2019年。据他回忆,当时袁老看到一带一路相关视频后,有感而发,随手用马克笔便写下了这十个大字。而这段往事与眼前马达加斯加总统抚摸过的水稻标本形成奇妙的呼应。
袁景辉回忆,2024年9月9日,马达加斯加总统拉乔利纳来到长沙水稻种植基地悼念袁隆平,当时,他用手抚摸着稻穗,并表示希望能在自己的住所前后种满中国杂交水稻。
“我想让他知道,他让非洲穷苦人民不用挨饿了。”袁景辉蹲在墓碑前,将这顶磨损的草帽和稻穗标本轻轻放于稻穗花束旁。
未说出口的感谢与百米外的鞠躬
袁隆平功勋纪念碑前,85岁的老人由女儿和外孙搀扶着久久伫立。
当被问及最想对袁老说什么话时,老人眼眶湿润:“感谢袁公,我们吃饱饭了。”话音未落,眼角的泪已经落下,老人装作不经意一般抹掉。
而还在上学的少年,目光定定地看向袁隆平的墓碑,久久未动。他在想什么?“我很愧疚,袁老走的那天我不知道,直到现在我才来。”他的回答让人意想不到。而同样意料之外的,是他临走时已然走出百米距离,却又突然转身,远远地朝向墓碑方向深深鞠躬。
记者手记
袁老的种子,早已长出万千
站在袁隆平院士的墓碑前,四年前的哀恸已化作绵长的怀念。今日所见,草帽上定格的时间、带有世界情怀的稻穗清香、老人拭去的泪痕、青年迟疑又坚定的鞠躬,都在无声诠释着“纪念”的深意——真正的铭记,从不需要声势浩大的仪式,而是将一个人的精神融进土地与时光。
袁老曾说“人就像种子”,而今这粒种子已长出万千。当非洲的稻浪与湘江的波涛共振,当白发苍苍的农民与稚气未脱的学生同立碑前,我们终于读懂:袁隆平从未离开,他只是化作亿万颗种子,在每一株低垂的稻穗里,在每一双望向土地的眼睛中,永远年轻。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再次聚集在这里,不是为了纪念一个人的离去,而是为了庆祝一种精神的永恒。
禾下乘凉梦未央
本报综合 去年,冈比亚农民穆萨专门托人把一包用中国杂交水稻种子和技术培育出的大米送到湖南,转赠给隆平水稻博物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用他的故事回答国外记者关于“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提问。
王毅外长表示,中非合作让非洲兄弟姐妹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惠,并以潇湘晨报此前报道的冈比亚农民穆萨托博主带大米回湖南一事为例:“去年,有位冈比亚农民专门把他种的大米送到湖南,向袁隆平先生表达敬意。因为中国的杂交水稻,让他们告别了饥饿,迎来了希望。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非洲发生。”
而时至今日,当清明的细雨浸润田里的新芽,当春风轻抚抽穗的稻花,我们听见土地在诉说:那位让禾下乘凉梦照进现实的老人,已化作润泽大地的春泥。而他的种子,则撒在大地上,长成了人间的稻花,也撒进人们心里,孕育着希望与未来。那份对土地的深情、对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已然化作一个又一个丰收的故事。禾下乘凉的梦,未曾消逝,它在新时代的田野里愈加灿烂,在每一片稻田中生生不息。
相关文章:
郑钦文晋级WTA500查尔斯顿站八强04-04
稻穗低垂寄哀思04-04
耐普矿机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45.46%,海外业务亮眼但现金流承压04-03
依法惩治制售伪劣农资犯罪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农资打假”典型案例03-31
春分临近 凌海田间农事忙03-19
本周日,福州有机生活市集来军门广场寻找春天的味道 ——有机市集农夫课堂与柿染体验同步进行03-12
播种放多少种子01-31
非洲黄梨木多少钱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