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扛起新使命 谱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数字赋能·体制创新 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创新实践”新闻发布会,邀请相关部门作情况介绍,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 石涛摄
发布人
肖庆华 市城市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 芃 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总队长
殷 洁 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金 伟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胡军国 市大数据发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曾 伟 江北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区政府新闻发言人
“缺什么、补什么”
重庆建设“15分钟高品质生活圈”
让居民日常所需触手可及
重庆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中的探索,有哪些惠民利民的举措?市城市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肖庆华进行了介绍。

市城市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肖庆华介绍有关情况。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石涛 摄
从全市层面来看,重庆以“15分钟高品质生活圈”建设为重点,紧盯“一老一小”重点人群,围绕“缺什么、补什么”,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收集民意,形成设施问题清单、服务需求清单“两张清单”,以及市场需求、闲置资源“两本账”,在人口密度大、公共服务需求迫切的生活服务圈,优先布局教育、医疗、养老、托育、文体、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确保把服务真正做到老百姓心坎上。

在江北渝北社区,一刻钟步行时间内,有社区食堂、裁缝铺、理发店、家电维修,还有咖啡小馆、文创杂货等新消费场景,让居民日常所需触手可及。
目前全市已成功打造渝中区石油路社区、九龙坡民主村、江北渝北社区3个示范样板,正在推动50个点位建设,已覆盖29个区县,争取逐步实现全覆盖。
从城管领域来看,城市管理部门近年来先后实施一批民生项目,全市城市公园达2000余座、城市公厕达1.5万余座、劳动者港湾1400余座,小微停车位10万余个。
今年,正在抓紧推进100个口袋公园建设、开展中心城区缓堵促畅、实施城区菜市场专项整治、改善学校医院周边环境等4项民生实事。
出行更顺畅!
重庆破解超大城市交通拥堵有“妙招”
重庆在交通缓堵促畅治理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会上,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总队长陈芃介绍,公安交管部门持续深化缓堵促畅治理攻坚:
强化数字赋能。归集公安、交通、气象等14个部门140类200亿条数据,集成交通监测、拥堵分析等90个AI模型,建成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智能管理应用。在今年跨年夜、春晚重庆分会场等重大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流、车流的疏散时间平均缩短30分钟以上。
优化交通管控。综合运用交通信号调控、交通组织优化等措施,科学采取路口、路段、区域“点线面”三级交通管控策略。高峰交通拥堵指数低于全国超大城市的平均水平,拥堵时长平均缩短20分钟以上。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深化精细管理。因地制宜推出277条绿波带、18处串联掉头、45处车道瘦身、10处潮汐车道、74处可变车道、25处定向车道、124处多车道汇入自适应控制等一系列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措施,交通拥堵治理更高效、更精准。

洪崖洞景区通过道路改造、停车优化、人车分离、单行组织等多层次、全方位治理,道路通行能力提升30%,切实提高了游客出行体验。
固化协同共治。聚焦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交通堵乱问题,会同有关部门通过“小切口、见效快”的微改造,完成江北区五简路等55处堵乱点、渝北区空港佳园等85个停车乱社区、渝中区大黄路等326条严管路段和沙坪坝区自由村等487处消防通道综合协同治理。
下一步,公安交管部门争取年内再完成不少于60处点位和路段的交通优化组织,100处城市交通堵乱点综合治理和90条停车问题突出道路挂牌治理。
减少对企业的干扰!
重庆将在全国率先实现
“执法码”+“企业码”“两码互核”
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殷洁介绍,市司法局将从三个方面推动超大城市“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在中心城区率先突破。
推进中心城区行政执法一体化运行。
将中心城区“9+2”区域视为一个整体,创新实施“市级统筹、一贯到底”的行政执法指挥调度机制。目前,正围绕“渝中半岛城市会客厅旅游”,组织多部门进行实战演练,为持续强化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行政执法一体联动提供样本。
将打造场景式行政执法新模式。
聚焦网约车安全以及交通综合枢纽、城市商圈等群众关注高、行业治理难的事件和区域,持续集成多部门联动的事件类和区域类行政执法综合场景,实现从一个部门“单打独斗”到多个部门 “组团干活”。
数字赋能中心城区行政执法质效提升。
探索“信用+风险”多维评价和综合监管“三色管理”制度,凡是被赋予“红码”的企业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行政检查;“黄码”企业原则上“一年查一次”;“绿码”企业原则上“一次都不查”。
迭代优化涉企“执法监管一件事”,通过数字应用智能撮合、自动生成多个部门针对同一企业的行政检查任务,推动行政检查减量提质。

图源:重庆广电-第1眼TV
本月底前,将在全国率先实现“执法码”和“企业码”“两码互核”。企业扫“执法码”即可获知检查机关、检查人员、检查内容和投诉举报渠道。执法人员扫“企业码”可获取企业信息、检查任务和历史执法数据,实现企业情况“一码掌握”、检查内容“一码明晰”、重复检查“一码预警”,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
一手房集成办、二手房一窗办!
重庆建设“不动产登记”应用
给不动产登记服务“大瘦身”
国土空间治理的数字化,为企业群众带来哪些便利?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金伟进行了介绍。
目前,重庆建成了全国领先的国土空间数据综合信息系统(GIS),建设了“危岩地灾风险管控”应用、“渝耕保”应用、 “不动产登记”应用、“产业用地智治”应用等多个数字化应用。

“不动产登记”应用,将购买新房涉及的7个业务事项集成为1个,实现一手房集成办,将购买二手房涉及的10个业务事项集成为4个,实现二手房一窗办。登记信息查询、抵押等高频事项实现“全程网办”,一年来,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2103万次,网办率98%,不动产抵押登记197万次,网办率87%。
下一步,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将着力推动“城市规划统筹”等应用建设,加快打造“生活服务圈空间治理”“中心城区缓堵促畅”等应用建设,切实提高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水平。
城市治理也有“KPI”“生命体征指标”
重庆初步形成三级治理中心基本能力
让超大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
市大数据发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军国介绍,三级治理中心是数字重庆建设最大特色和亮点,重庆以数字中国建设综合试点为契机,推动初步形成了三级治理中心的基本能力。
体系化集成,精准 “把脉” 城市。构建KPI和体征指标体系,集成经济发展、民生服务等领域911项关键核心绩效指标,接入水、电、气、讯、桥、隧等4476项城市“生命体”体征指标,实现对城市运行和治理的精准“体检”、实时“画像”。
多跨协同,秒级响应联动。1.1万余类事件自动化分拨、流转和处置,解决了传统模式下分层分级分类协同难题。

以供水爆管处置预案为例,获取疑似供水爆管情况后,按照供水管线抢维修事务确认、交通警情事件处置、通信设施保护等14个业务事项处置流程,事件能够实现市、区县、镇街三级秒级贯通,城管、公安、消防、经信、通管等5个部门高效协同联动。
闭环管控,全流程守护安全。构建感知预警、决策处置、监督评价、复盘改进闭环管控支撑体系,通过智能预警算法、智能评价模型、系列闭环管控机制等,实现城市治理各类事件的全量闭环管理。
AI 赋能,创新服务升级。统一建设人工智能底座,构建算力资源池,打造政务基础语料库,部署通义等多个基础大模型,优化升级智能体开发系统,为各级各部门开发人工智能应用提供各类要素支撑。
下一步,市大数据发展局将持续聚焦超大城市发展、服务和治理难题,加快推动三级治理中心全面形成基本能力,实现超大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
首创治理“马路拉链”应用场景
占挖审批时间压缩至5天以内
江北地处重庆中心城区腹心,如何运用数字化手段和创新机制推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江北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区政府新闻发言人曾伟现场进行了介绍。
江北区首创“五大指数”评估体系,从发展、建设、运维、服务和健康五个维度,为城市运行把脉问诊,实现用“数据说话、数据决策、数据管理、数据创新”的新路径。
数字赋能,让城市治理“未诉先办”。 率先孵化城市治理常见问题视频智能分析算法,实现占道经营等70类重要、高频、多发问题的智能采集、一键派遣、智能核查,智能抓拍准确率达95%以上,城市治理的主要手段由人工巡查转变为视频智能轮巡。

江北区智慧城市管理中心 通讯员 郭彬 摄
在全市首创治理“马路拉链”应用场景,让重复开挖整合率超过70%,占挖审批时间从原来的20天左右压缩至5天以内,无序开挖事件优化率86%。
此外,江北区推进共建共治,多跨协同提升城市品质。在加强城市综合公园、主题公园建设的同时,利用临时闲置地、边角地、零星空地等“见缝插绿”打造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全区各类公园总数达113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平方米。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15个。
来源:重庆发布
相关文章:
武汉公安政务服务184个办事点“一张地图”,市民可实现“一图走江城”04-25
15分钟生活圈、治堵、简化办事……重庆 “小微手术”治“大城市病”→04-25
滴滴青桔电单车“手机支架”再升级,提升昆明用户骑游体验04-25
6支项目团队同台竞技 2025成渝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大赛决赛举行04-25
【晶采观察·“数聚”信心】173.9 亿人次!解码一季度交通出行“加速度”04-25
4万辆共享单车5月1日起投放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