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春雨萌动
仁怀市学孔镇兴隆村即将完成的5000多亩高标准农田为当地群众带去了新的希望。“建成后,粮食亩产量将提高20%以上,机械化作业率达到90%,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学孔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刘万磊说。
种粮要高产,良田是保障,贵州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贵州粮食总产量连续五年保持增长的有力支撑。我省持续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635工作机制”,确保高标准农田建一块、成一块。

2024年,贵州省粮食总产量1146.1万吨,同比增长2.4%,连续五年保持增长。贵州用良种、良田、良法、良机、良制等“五良”融合的方式,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打好粮食单产提升“组合拳”,粮食单产提升行动收到良好成效,筑牢了粮食安全“压舱石”。
黔山秀水间,一粒种子在科技的浸润下破土,一朵菌菇在生态的滋养下绽放,一串辣椒在数据的指引下红遍山野……行走在贵州的田间地头,“品种、品质、品牌”三个关键词,正以磅礴之力重塑这片土地的农业基因。从“靠天吃饭”到“向科技要粮”,从“土特产”到“金招牌”,贵州以“三品”为笔,绘就了一幅山地特色农业的锦绣画卷。
在清镇的稻田里,40多个水稻品种在此竞逐“最优解”,修文青山村的蔬菜基地中,200多个辣椒、黄瓜品种争奇斗艳,满足多元消费需求。从水稻到玉米,从蔬菜到茶叶,贵州以“育繁推”一体化模式,让“山地芯片”在田野间迸发澎湃动能。
科技的触角延伸至每一寸土地。遵义湄潭的“数字欧标茶园”中,土壤监测与病虫害预警系统织就“智慧天网”;汇川区的草莓大棚里,30多个传感器组成“数据军团”,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含量等数据;更有“智慧辣椒云”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施肥时机、防病策略。贵州深耕绿色生产,让“生态黔货”的品质招牌愈发闪亮。

“山间果,车间舞,加工链上见真章。”独山的刺梨加工厂里,机器轰鸣如交响乐,鲜果经过分拣、清洗、烘干,化作果干、原浆、原汁,附加值飙升。这座拥有2000余亩优质刺梨种植基地的工厂,1.5平方米的现代化生产车间,让农户的“指尖劳动”转化为“账上收益”。公司负责人孟锦珊说:“从‘论斤卖果’到‘论克卖精华’,我们让金果果身价翻倍,更让农民共享增值红利。”
农业“接二连三”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的深度融合。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更为这片土地注入澎湃动力。今年我省将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农业体系,推进肉牛、茶叶、辣椒、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100家,培育10个以上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0%左右。
正如苗岭山间的晨雾终将化作滋润万物的甘露,贵州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就要抓好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做优特色农业,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孕育出更加丰饶的未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悦
编辑 张云开
二审 梁圣
三审 赵勇军
相关文章:
农业农村部: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种子套牌侵权等行为04-03
王仁宗:数字化引领农业未来发展04-03
粮食概念板块短线拉升,新赛股份涨停04-03
创新引领!贵州各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04-03
哈尔滨市香坊区幸福镇入选2025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项目拟立项名单04-03
聚焦新机遇,共绘新蓝图,九台贡米品牌品质管理实施规范正式发布04-03
郭成林任贵州省副省长04-02